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,一段融合日本传统舞踏元素的表演引发全球热议。舞蹈家森山未来身披白袍,以扭曲、挣扎的肢体语言演绎亡灵的哀恸,却被不少观众评价为 "阴森"" 诡异 "甚至" 难以欣赏 "。这一争议背后,折射出日本传统舞蹈美学与现代大众审美之间的深层张力。
一、争议表演的文化密码
这段被称为 "冥界使者之舞" 的表演,实际上是对日本能剧传统的现代诠释。能剧作为日本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,常以亡灵为主角,通过缓慢的动作、面具化的表情和宗教仪式般的氛围,探讨生死轮回的哲学命题。此次表演更融入舞踏艺术的反叛精神 —— 这种诞生于战后的舞蹈流派,刻意以丑陋、扭曲的肢体语言解构传统美学,试图通过直面人性的黑暗面引发反思。
创作者的意图或许正如《恋恋不舍的幽灵和怪物》剧本所揭示的:在疫情阴影下,用艺术唤起对生命消逝的敬畏。但这种高度抽象的表达,显然超出了多数观众的认知框架。当白袍舞者在黑暗中蜷缩、翻滚时,没有文化背景的观众很难将其与 "悼念" 联系起来,反而更容易产生 "恐怖片" 般的即视感。
二、审美鸿沟的深层成因
这种认知差异根植于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舞蹈美学体系。中国传统舞蹈注重 "行云流水" 的连贯性,强调通过肢体的延伸与流畅传递意境;而日本舞蹈更追求瞬间的造型美,动作常呈现出 "断奏" 般的停顿感,如能剧中标志性的 "亮相" 姿态。这种差异在面部表情处理上尤为明显:中国舞蹈强调 "眉目传情",日本传统舞蹈却常以浓妆或面具淡化表情,形成独特的 "物哀" 美学。
开云体育官网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文化价值观的碰撞。日本艺术深受岛国地理环境影响,形成 "物哀"" 幽玄 "的审美意识,擅长以阴翳、残缺之美表达对无常的接纳。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" 中和之美 ",追求和谐、明朗的艺术表达。这种差异在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再次显现:当绿衣舞者以痛苦扭曲的肢体缅怀逝者时,中国网友的" 不适 "与日本评论界的" 深刻 " 形成鲜明对比。
三、传统艺术的现代困境
这场争议暴露了日本传统舞蹈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困境。一方面,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强力保护传统文化,要求歌舞伎、能剧等严格遵循古制传承;另一方面,这种过度保守的策略导致艺术形式与现代观众脱节。正如舞蹈评论家方家骏指出:"奥运会本应寻求全球共通的审美语言,过度呈现冷僻的舞踏风格,显然是文化选择的偏差"。
反观中国传统舞蹈的创新实践,或许能提供启示。近年来,《唐宫夜宴》《只此青绿》等作品通过现代技术重构传统文化符号,在保留艺术内核的同时实现破圈传播。这种 "守正创新" 的路径,值得日本传统艺术借鉴。毕竟,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在于固守形式的纯粹性,而在于让传统精神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从舞踏到能剧,日本传统舞蹈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"美" 的定义权之争。当我们以 "难看" 为标签轻易否定一种艺术形式时,或许更应思考:在文化多样性日益珍贵的今天,我们是否具备理解异质美学的耐心与包容?毕竟,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愉悦感官,更在于拓宽人类认知世界的维度。
